——大西湾乡“三大举措”精心培育禁牧后续产业
干旱地区农业农村要发展,禁牧是前奏,农民增收是主旋律。 全县禁牧工作开展以来,大西湾乡在全力打好禁牧攻坚战的同时,大力推行规模化、高效化、科学化的种养模式,想方设法解决农民生计、促进农民增收,趟出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农村发展新路子。 一、提高科学种贮能力,促进种植业向高效化、持久化转变 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,随着种植品种和数量的扩大,将大大提高种植产量,为规模化养殖提供充足的饲料。一是充分利用沟坝地、坡头地、丘陵地、旱平地大兴牧草种植业。2010年,在大恒城、闫家坡连片种植甜玉米、青玉米1000亩,在大西湾、黄石崖、生意地区种植饲草15000亩,全乡种植燕麦、小麦、亚麻等秸杆类作物35000亩,青玉米、青莜麦、苜蓿等高产牧草种植面积达到往年种植量的180℅。二是在全乡不同类型地块进行了芨芨草种植试验,现正在编制芨芨草的开发利用方案,重点开发饲草饲料、医用棉签、工艺品编制、造纸等项目。三是进一步推进青贮窑建设,普及推广青贮、微贮、草粉加工、秸杆压块等技术,从饲草的量和质上彻底解决禁牧工作后顾之忧,为实现不放牧而多养畜、多增收奠定了基础。 二、加快养殖结构调整,促进畜牧业向舍饲化、高效化转变 本着“留足能繁优质母畜,变卖多余淘汰牲畜”的原则,合理确定草畜动物数量,切实优化畜种质量,有效增加牲畜存量,促进全乡畜牧业向舍饲化、高效化方向迈进。以养殖集中区域、养殖大户为重点,逐渐探索草场轮牧、种草养畜、精料快速育肥等新型养殖方式。今年,此乡完善了两个规模奶牛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,并采取以牛入股,年底分红的模式,吸纳了16户奶农40头奶牛入驻,有效推进舍饲养殖进程,激发周边农户养殖奶牛的积极性,目前全乡存栏奶牛达到600头。依托东友、西号、南号回民聚集地传统育肥牛优势,新建1个优质肉牛养殖场,年内辐射带动全乡发展优质肉牛发展到1000头,年增加效益200万元。在大庙湾建设千头育肥羊基地,项目计划投资800万元,建设高标准圈舍5000m2,育肥羊3000头,已达成建设协议,正在办理征用地手续。在满德堂养猪专业村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,新建改建圈舍1000 m2,全乡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500口。 三、促进产业上档升级,实现农民增收向多渠道、稳定化转变 通过发展劳务经济,加快撤村并点步伐,发展特色旅游等,多举措增加农民收入。一是积极引导在发展规模养殖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外出务工,增加工资性收入。充分发挥该乡传统外出务工“两刀”(回民面食加工和肉食加工)、“两队”(北京贩煤队和京城破烂队)、“两工”(饲料加工和季节性打工)的优势,通过带、帮、培、引等措施,加大劳务输出力度,促进农村传统种养业向加工业、运输等行业转变,逐步脱离土地、融入城市,脱离一产、迈向二、三产。2010年,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达8000人,可实现7000万元的劳务收入,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。二是大西湾乡作为全县唯一撤村并点试点乡镇,此乡对占地250亩、33户、118人的胡家洼自然村实施整体搬迁,并对撤村后的土地进行复垦。据统计,撤村后85℅的农民利用房屋拆迁资金在乡镇、县城或者周边城市购房,有劳动能力的在城市中务工,从事建筑、装卸、蔬菜包装、面食加工等增加收入。50℅的农民将土地以转租、转包的形式,承租给种植大户进行规模集中经营,按年度获得一定收入。董家、西伙房、张成洼等8个村的撤村方案已经上报,正在等待批复中。该项工作的开展,为全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,对于整合有限土地资源,调整农业种植结构,实现农民多渠增收,推进全乡规模化、集约化生产进程、为全县置换建设用地指标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。三是依靠彻底禁牧恢复的生态优势,充分挖掘本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,重点抓好占地20亩、投资700万元的恢复重建张北观音禅院项目建设,增加农民绿色收入,带动本地经济健康科学发展。(办公室 袁庆)
张北新闻网
|